调节性T细胞的肿瘤靶向治疗研究进展
恶性肿瘤仍是当今难以治愈的疾病之一,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。2020年全球累计新发癌症病例数1 930万例,其中新发死亡病例数近1 000万例,且大多数癌种的死亡率居高不下。目前,除了传统的手术、放疗及化疗外,肿瘤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发展迅速,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。调节性T细胞(regulatory T cell,Treg)是一类具有强大负性免疫调节功能的T细胞亚群,1995年Sakaguchi首次发现并将其命名为Treg,该细胞具有拮抗效应T细胞(effector T cell,Teff)及维持自身免疫稳态作用。然而,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Treg细胞在肿瘤微环境(tumor microenvironment,TME)中可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并促进肿瘤生长。当Treg细胞在肿瘤组织中异常表达时,能抑制正常抗肿瘤免疫反应并促进肿瘤生长。因此,Treg细胞在肿瘤的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中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。本文就Treg细胞的肿瘤靶向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。
Treg细胞与TME
Treg细胞的靶向治疗
Treg细胞向肿瘤组织浸润时需要特定的趋化通路进行介导,如CCR4/CCL22、CCR4/CCL17、CCR5/CCL5或CXCR4/CXCL12等,因此当利用药物阻断以上通路时,可以有效切断Treg细胞趋化途径,减少肿瘤组织内的Treg细胞数量,从而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。
Mogamulizumab(KW-0761)是一种Fc区去糖基化的人源性抗CCR4单抗,主要用于治疗复发/难治性成人T细胞白血病。该单抗与效应细胞上的Fcγ受体具有较高的亲和力,也有强大的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,因此还可以靶向CCR4/CCL22而用于治疗Treg细胞浸润性肿瘤。一项Ⅰ期临床试验采用Mogamulizumab治疗肺癌及食管癌患者,其中40%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病情稳定且生存期延长,即使用最小剂量也能使患者外周血中的Treg细胞数量显著下降,证实了Mogamulizumab对Treg细胞耗竭的敏感性和高效性。SUN等也发现,Mogamulizumab能减少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小鼠的浸润性Treg细胞数量,并使IFN-γ、TNF-α和IL-2等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上调,说明抗CCR4疗法不仅能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,还可以抑制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生长。此外,在犬尿路上皮癌研究中发现,BRAF突变可刺激CCL17高表达并促进CCR4+Treg细胞向肿瘤组织浸润,而BRAF抑制剂达拉非尼可减少CCL17的产生,并阻断Treg细胞向癌灶募集趋化。
除了CCR4/CCL22和CCR4/CCL17趋化通路外,CCR5/CCL5等趋化通路也在Treg细胞趋化浸润中发挥作用。TAN等报道,在乳腺癌患者及相应的小鼠模型中,Treg细胞高表达CCR5而肿瘤细胞高表达其配体CCL5,应用CCR5抑制剂TAK-779后,Treg细胞向癌灶的迁移能力明显受阻,瘤体也显著缩小。目前,靶向CCR5/CCL5的药物Maraviroc、Leronlimab已应用于乳腺癌和结肠癌的临床试验中,靶向CXCR4的拮抗剂BL-8040也被报道可用于治疗胰腺导管癌。然而,趋化因子受体-配体轴较复杂,因此靶向这些通路的药物的疗效仍不确定,其中有可能影响其他淋巴细胞功能。如有研究报道,Mogamulizumab的过度使用会使Treg细胞大幅减少而细胞毒性CD8+T细胞功能失控,导致严重的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。因此,应用趋化通路抑制剂时需要严格掌握用药时机和剂量。
2.2 靶向胞外分子及通路
抗CD25免疫毒素Denileukin diftitox(DAB-IL‐2,Ontak)最早用于治疗T细胞淋巴瘤,但其因导致致命性输血反应、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等而退市。随后,ROGERS等开发了一种新型融合蛋白IL2‐R336A,其可选择性靶向结合CD25,在靶细胞膜上形成低聚孔并杀死荷瘤小鼠体内的Treg细胞,不仅增强了抗肿瘤免疫反应,还可作为抗肿瘤疫苗的佐剂使用,且较Ontak更安全、有效。ONDA等制备了一种新型重组免疫毒素2E4-PE38,也可使乳腺癌、间皮细胞癌和结肠癌小鼠的病灶缩小。此外,还有研究证实,第二代靶向CD25的白喉融合毒素s-DAB-IL-2(V6A)能显著减少黑色素瘤小鼠体内的Treg细胞数量并抑制肿瘤生长,血管渗漏综合征发生率也明显减少。尽管新型抗CD25免疫毒素在动物实验中获得了良好疗效,但是其临床应用尚很少见,因此其制备技术及对人体的用药安全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。
人源化抗CD25单抗Daclizumab于2016年在欧盟和美国用于治疗复发性多发性硬化症,后因阻断IL-2/IL-2R信号导致靶向性差且毒副反应多而退市。7D4为一种结合CD25而不阻断IL-2/IL-2R信号的IgM,经其制备的抗CD25抗体RG6292与Daclizumab相比,不仅能同等水平耗竭人源性肿瘤组织内的Treg细胞,而且不影响Teff细胞的免疫功能,因此认为RG6292可作为新一代抗CD25抗体用于靶向Treg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。
近红外光免疫疗法是一种利用抗体-光吸收剂复合物和红外线的新型免疫疗法,具有高度选择性,短时间内即可杀死肿瘤细胞而不损伤邻近正常组织。有研究利用靶向CD25的抗体-光吸收剂复合物成功选择性地消除了小鼠肿瘤模型中的瘤内Treg细胞,提示该方法或可应用于靶向Treg细胞的肿瘤治疗,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。
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(cytotoxic T-lymphocyte-associated protein 4,CTLA-4)是Treg细胞表面非特异性免疫检查点,在活化的Teff细胞上也可存在。当CTLA-4与APC结合后,不仅能干扰正常的T细胞抗原受体(T cell receptor,TCR)信号,还能促使细胞凋亡,抑制Teff细胞活性。Ipilimumab是第一个被FDA批准的靶向CTLA-4的IgG1型抗体,目前已广泛用于治疗晚期黑色素瘤,对非小细胞肺癌、肾细胞癌等也有一定疗效。Tremelimumab是另一种新型抗CTLA-4的IgG2型抗体,已用于黑色素瘤、结肠癌、胃癌和间皮瘤的临床研究中。以上两种药物均可有效上调Teff/Treg比值,促进效应性细胞因子IFN、TNF-α生成,从而杀死肿瘤细胞。然而,鉴于CTLA-4在Treg细胞和Teff细胞表面均有表达,其ICIs的作用位点仍有争议;但是大量体内外研究表明该类抗体在经过Fc区域修饰后具有高度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作用和细胞吞噬作用,可选择性杀伤瘤内Treg细胞并扩增抗原特异性CD8+T细胞以及提高Teff/Treg比值,从而达到抗肿瘤治疗效果。近年来,针对CTLA-4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。如PAI等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条件性抗CTLA-4抗体,该抗体在前列腺癌小鼠模型中发挥抗CTLA-4作用的同时,还避免了对外周正常组织Treg细胞的免疫毒性作用,有效减轻了免疫治疗的毒副反应。KVARNHAMMAR等开发的靶向CTLA-4和OX40的双特异性抗体ATOR-1015具有更高的肿瘤特异性,有望成为下一代新型抗CTLA-4药物。但是值得注意的是,不恰当地使用ICIs也会过度破坏体内正常组织的Treg细胞,造成免疫相关不良事件。
程序性死亡受体PD-1是CD28超家族的一种跨膜免疫抑制蛋白,PD-1可与其配体PD-L1结合并干扰正常抗肿瘤免疫功能。抗PD-1单抗Nivolumab已于2015年被FDA批准用于治疗不能切除或已经转移的黑色素瘤,以及转移性鳞状非小细胞肺癌。另一种新型的抗PD-1单抗Pembrolizumab可通过上调mTOR和MAPK抑制基因激活STAT1通路,增加CD4+初始T细胞向Th1、Th17分化的数量,并降低向Treg细胞分化的数量,从而减少成熟Treg细胞的数目并弱化其免疫抑制功能。
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(lymphocyte activation gene 3,LAG-3)是一种跨膜的CD4相关蛋白,在活化的Teff细胞上瞬时表达,而在Treg细胞上持久高表达,是继CTLA-4与PD-1之后的另一种新型免疫检查点。与CTLA-4类似,当LAG-3与APC相互作用后,会导致Teff细胞应答下调,从而减弱抗肿瘤免疫反应。IMP321是最早的一类靶向LAG-3的重组融合蛋白,在一项Ⅰ/Ⅱa期临床研究中,16例黑色素瘤患者接种了含有IMP321的肿瘤疫苗,其中13例患者瘤内CD8+T细胞应答率有所增高,且所有患者的CD4+T细胞应答率明显上升,表明靶向LAG-3可有效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。目前,针对LAG-3的单克隆抗体也不断被开发,其中Relatlimab(BMS-986016)是第一个人源性抗LAG-3单克隆抗体,且已被证明与抗PD-1抗体Nivolumab联合使用能更加安全有效地治疗进展性黑色素瘤。
TIGIT为IG超家族的一类受体,在Teff细胞、NK细胞、Treg细胞上均有表达,并在限制适应性和先天性免疫应答方面起着重要作用,为近年来发现的新型免疫检查点。在一项黑色素瘤与结肠癌小鼠模型研究中,TIGIT与肿瘤组织中CD8+T细胞失活和Treg细胞激活有关,且阻断该受体后肿瘤生长显著延迟,抗肿瘤活性明显增强。
2.3 靶向胞内分子及通路
小结
Treg细胞经趋化作用进入TME后,在各种胞内外分子及信号通路的调节下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,促使肿瘤生长。通过干预该过程的各个靶点,减少肿瘤组织中Treg细胞的浸润数目,削弱其免疫抑制功能,从而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,达到靶向治疗肿瘤的效果。但是值得注意的是,Treg细胞是机体内维持免疫平衡的重要免疫抑制性细胞,盲目杀伤耗竭并不可取,因此后续药物的开发仍需要深入研究并寻找瘤内Treg细胞的特异性靶点,以降低毒副反应并提高疗效,从而让更多患者获益。
作者:樊慧明 汪斌如 陈始明
作者单位: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
往期文章推荐:
三星入局基因治疗,投资基因治疗公司Jaguar Gene Therapy
从mRNA药物分子设计到免疫反应------聊一聊基于mRNA的癌症疫苗